当前位置: 树龙虾 >> 树龙虾的繁衍 >> 43亿年前浅海的顶级捕食者是它形似蝎子
对于古生物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节肢动物
生活在古生代海洋中的板足鲎是一种重要的节肢动物,板足鲎因其形似现代蝎子,故俗称为海蝎子,是生存于古生代海洋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是现今蛛形纲节肢动物的近亲。
海蝎子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寄居蟹、蜘蛛和蝎子有关的广翅鲎一族的已知最早成员。海蝎子的学名为巨型羽翅鲎,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它经常潜伏在浅水区,寻找小鱼、三叶虫和其它泥沙中的动物,有时连同类也不放过。海蝎子通常是海底的居住者,但是也能在淡水中和陆地上生活。
海蝎爪长和体长之间的比率是相对稳定的。科学家据此推测,化石源于一种巨型海蝎,体长很可能在2.33米至2.59米之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节肢动物。
海蝎子有时候也会吃自己的同类。巨型羽翅鲎只能通过蜕壳才能生长。刚蜕完壳时,它和其它同伴聚集在浅水区寻求数量上的安全。在蜕壳期间,它利用自己躯体暂时柔软,且邻居数量众多的优势来交配。
类似于节肢动物一样,海蝎子需要通过不断脱壳来生长,刚脱完壳的它们非常脆弱,很容易成为捕食者的目标,因此,大量的海蝎子会选择在同一时间里脱壳以寻求数量上的保护。
外形恐怖的秀山恐鲎
科研团队在重庆秀山县发现了4.3亿年前志留纪时期的板足鲎一新属种:秀山恐鲎。秀山恐鲎,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发现于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混翅鲎类新属新种。
秀山恐鲎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制,中科院南古所供图)
混翅鲎是板足鲎目下的一个科级分类单元。恐鲎体型较大,体长可达近一米。其第三对附肢特化增大,其上具密度较高的硬质长刺;后体及尾部似蝎。科研人员基于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析,重建了秀山恐鲎的形态,并确定了其在板足鲎家族中的系统发育位置。新材料保存完好的附肢,以及生殖附属器、尾部、体表纹饰等特征,为混翅鲎科形态多样性讨论提供了诸多新证据,其中具有“嵌合”形态特征的恐鲎附肢Ⅲ指示了混翅鲎类群具有较为复杂的演化历史。“恐鲎是属名,秀山是种名,因其外形比较恐怖,所以命名为恐鲎。”
秀山恐鲎的化石图。(中科院南古所供图)
研究团队基于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析,重建了秀山恐鲎的形态,并确定了其在板足鲎家族中的系统发育位置。据相关研究人员表示:“此次发现的化石材料保存了恐鲎附肢、躯干、生殖附属器和尾部等身体结构,展现了体表纹饰等细节特征,为混翅鲎科形态多样性讨论提供了新证据。”
秀山恐鲎是顶级的掠食者
“秀山恐鲎”化石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副研究员介绍说,“秀山恐鲎”化石是年在重庆市秀山县志留系地层寻找盔甲鱼化石时意外发现。在此之前,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海地区尚未发现大型捕食性动物,而恐鲎作为具有捕食“利器”的大型节肢动物,极有可能在这一环境中扮演着顶级掠食者的角色,并成为同时期生活在一起的无颌类盔甲鱼的恐怖噩梦。
恐鲎未定种(a-c)及秀山恐鲎(d-i)的化石图。(中科院南古所供图)
板足鲎体长最大可达2.5米,具有良好而发达的附肢,其中翼肢鲎科的螯肢会特化成为巨大的夹钳,内有坚硬而突起的刺,它们的地位与脊椎动物世界中的霸王龙有得一比。混翅鲎科的第三对附肢高度特化,具长刺,形态比较夸张。混翅鲎独特而极易辨识的附肢与现生鞭蛛的须肢相似,被认为可用于固定猎物,这也是混翅鲎较强捕食能力的一种体现。
延伸阅读:
鲎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后用尾剑和最後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鲎的祖先出现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出现,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有“活化石”之称。
鲎共4个种类,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鲎与三叶虫一样古老(目前三叶虫只有化石),又称马蹄蟹,但鲎不是蟹,而是与蝎、蜘蛛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幼鲎没有尾剑,身体纵分成中央和两侧三个部分,很像三叶虫的幼虫,这也说明鲎与三叶虫有着亲缘关系,同样是研究动物进化史的珍贵材料。
鲎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鲎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如果是幼体鲎,食物以单胞藻、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为主。如果是成体可以食虾和小鱼。鲎最的的特点是它的血是蓝色的。
声明:本内容综合于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平台,图片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