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树龙虾 >> 树龙虾的习性 >> 小龙虾沿长江扩散40年,已抵达川渝,外
说起小龙虾,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麻辣鲜香的风味简直让年轻一代欲罢不能。国内的小龙虾最早出名于江苏省盱眙县的十三香小龙虾,后来借由湖北省“出道”,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现象级“网红水产品”。
然而,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小龙虾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外来物种,还被列进了全球最具威胁性的种外来物种名录。如今,外来的小龙虾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扎根,以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野外水域最为常见。
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部分江河湿地中,小龙虾还成为了最主要的优势物种,泛滥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贵州的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由于小龙虾过度繁殖,这里还曾上演了几场激烈的“人虾大战”,引发了专家们对本土生态系统的担忧。
疯狂扩张的小龙虾
小龙虾的学名是克氏原螯虾,它的“老家”位于美国南部以及墨西哥的北部地区。在原产地,小龙虾还算是“老实本分”,但到了其他地区就开始“兴风作浪”了。目前除了南极洲和澳大利亚以外,所有大陆都能发现这一物种的身影,人为介导是最大的扩散因素。
小龙虾具有很强的生态可塑性,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生存繁殖,而且只需要3-5个月就能发育成熟,雌虾的抱卵数量多达~枚。按照10%的孵化率来计算,平均一尾雌虾的最终能抱仔50~尾,繁殖力强悍,入侵风险很高。
以非洲大陆为例。由于水族贸易和水产养殖的需求,小龙虾在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起航,被人为引到了非洲的肯尼亚——这也是数百万年以来人类首次将淡水小龙虾引入到非洲大陆。
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小龙虾还被陆续引到了埃及、赞比亚、南非、苏丹、乌干达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奈瓦沙湖的小龙虾事件,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奈瓦沙湖是东非大裂谷东支的一个湖泊,周边水草植被丰富,非常适合小龙虾的生长繁殖。由于环境适宜并且缺少天敌,小龙虾的种群规模在这里不断发展壮大,啃食了浅滩处的大量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原本是当地的土著鱼类的食物来源以及产卵场所。
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非洲人不用吃的方式解决泛滥的小龙虾呢?
首先,很多非洲人都从心理上惧怕小龙虾,更不敢将其作为食物,想要像亚洲人一样在餐桌上消灭小龙虾并不现实。其次,非洲的烹饪方式以简单的白灼为主,缺少高级的料理厨师,很难将小龙虾的风味拿捏到位,烹饪后的口感确实乏善可陈。
中国小龙虾的来历
中国小龙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而早在年,日本就已经率先从美国的新奥尔良引入了这一物种。
在中国大陆地区,江苏南京一带最先从日本引入了小龙虾。当时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并不像现在这么高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普遍不积极,因此养殖的规模和产量也一直不温不火。
在八九十年代,湖北、江苏等地的农民还一度将小龙虾视为外来害虫。这是因为野生小龙虾非常喜欢在田埂上打洞,导致水稻田保水困难,让农户们很是头疼。另外,小龙虾还会夹断水稻秧苗的根茎并以之为食,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这也是野生小龙虾不受待见的原因。
小龙虾在中国的扩散路径90年代末期,江苏、湖北等地的农户“突发异想”,对传统的水稻田进行了升级改造:将稻田的排水渠加宽加深,在稻田的四周挖出了一条环形沟渠。
这样一来,小龙虾就能够在环沟深水中活动,而水稻则在浅水中生长,将两者的矛盾降到了最低,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绿色生产模式。到了6年,湖北省政府将“稻田养虾”模式作为典范,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这使得湖北一跃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
年春,养殖户将小龙虾苗放入水稻田在养殖产量上,上世纪90年代的我国养殖的小龙虾只有吨左右,年就达到了惊人的.9万吨。其中,湖北省的小龙虾产量高达90多万吨,牢牢占据着整个产业的半壁江山,堪称“小龙虾一哥”。
正当小龙虾产业火遍全国的同时,养殖逃逸和自然传播的现象也在不断发生。调查表明,小龙虾的野生种群逐渐扩散到了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如今正朝着长江中上游扩散,目前已经抵达重庆、四川等地,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汛期不吃小龙虾”
不可否认,小龙虾确实营养美味,风味十足,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一旦到了野外环境,不受约束的小龙虾也很容易酿成灾祸。
小龙虾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动物,能够摄食各种藻类、有机碎屑以及水生昆虫,还会摄食小型鱼虾,对食物基本不挑剔(生态幅宽)。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小龙虾摄食了大量的有毒藻类,毒素就会在小龙虾体内不断富集,虾头和虾黄部位的毒素含量往往最高。
消费者在不慎食用富含毒素的小龙虾后,就有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症,严重的还会导致肾衰竭。年,南京市共有23人中招,年全国有多人中招,甚至还有人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专家们认为,食用小龙虾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和年、年的南方水灾有关。当年的洪水导致人工养殖的小龙虾逃逸到野外,而在夏季“水华”频发的时期,这些小龙虾由于摄食大量的有毒藻类而成为“毒物炸弹”,人们误食之后就有可能中招。因此,民间也有“汛期不吃小龙虾”的说法。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小龙虾也有一定“责任”?
小龙虾是一种典型的穴居生物,个个都是打洞能手。我国有句老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实上,小龙虾的打洞能力比蚂蚁还要更胜一筹,对长江沿线土质堤坝的威胁相当大。
小龙虾的两种洞穴类型一般而言,小龙虾打洞主要是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当天气过热或过冷时在水边打洞,这是为了避免高温和低温的胁迫,创造出合适的生存条件;第二则是在繁殖期间打洞,这是为了方便产卵并为后代提供庇护所。
国内有研究指出,当小龙虾长到1.2公分时就已经具备挖掘洞穴的能力了,此时洞穴的结构都相对简单,大多只有一条隧道,位于水面上下10公分左右。相比之下,成年的小龙虾打洞能力更加强悍,洞穴深度一般在50~80cm左右,堪称“打洞狂魔”。
在一年当中,小龙虾的打洞行为在7-10月最为活跃,在养殖期间因为打洞而逃逸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7~10月同样是南方降水集中的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堤坝的检查巡视,及时加固修补尤为重要。
结语
近几年来,小龙虾的分布范围已经扩散到我国20多个省区,在池塘、沟渠、湿地等多种生境中成功建立了野生种群。在贵州、云南等地,野生小龙虾的泛滥已经引发了局部灾难,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小龙虾从引入到广泛建群,前后已有90多年的时间。针对小龙虾的野生种群,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控措施,野外群体的繁殖情况急需进一步监测调查。
对于野生小龙虾的防控,您有什么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