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树龙虾 >> 树龙虾生活环境 >> 搞定学龄前娃的通识教育全方案,省去培训班
就在前几天,母婴群有个妈妈跟我提到了通识教育,说想带娃去外地参加通识教育培训。
外地?通识教育?这个成本大了!关键是既然是通识,短短一段时间的速成培训能起作用吗?老母亲很迷茫。
本着如水妈妈一贯的“省钱原则”,老母亲研究了一下通识,打算看能不能“自鸡”。然后,如释重负。还好,我一直都在给娃“通识教育”。
且听我慢慢道来。
什么是通识教育?
说到通识教育,先得看看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准确地说,通识教育是和专业化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提供给受教育者在不同人群中穿行的知识和价值观。
这么看,通识教育有点类似于“博雅教育”,更像是广受争议的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选择,与西方教育发展中的分野密不可分。如果想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不妨读一读吴军的《大学之路》。
今天人们所提到的给幼儿提供通识教育,其实与通识教育本身的含义相去甚远。看看目前通识教育倡导者所提供的各种活动,他们所定义的“通识教育”是以孩子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偏重科学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同时注重知识的学科融合。
反映到三岁娃的通识教育要求,我考察了一些线上课程列举的课程内容,理解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1.自然。如春夏秋冬四季变更,简单的动植物物及特性认知。2.社会。对亲属关系、职业、常见标志性建筑的功能和标志的认知。3.自我。对自己的身体、生理结构的认知和了解。4.情绪。包括认知、理解和表述情绪的能力,以及在出现负面情绪后消化情绪的时间等等。如何给娃进行通识教育?
那么,如何给孩子进行通识教育呢?
这就涉及一个核心问题——有没有必要对标小学课内知识进行通识教育?
如今,“提前学”成为很多父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不少爸爸妈妈在孩子学龄前就给孩子们讲授小学学习的内容。比如,背诵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唐诗宋词小古文,提前学习自然拼读、拼音等。这么做很无奈,在大家都“抢跑”的氛围下,别家娃都在学习,自家娃不学习很容易入学落后,至少对自信心是一个打击。
我觉得通识教育和小学内容同质化没必要。孩子们的理解力可能没达到水平,现在强行“鸡”收效甚微,不能完全对标小学课程。但有一定的系统和体系还是有必要的。
误打误撞操作了一段时间,我家的通识教育的路线图是:
选一套内容较好又比较全面的书籍,以这套书籍为纲(主线)做拓展;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故事类图书+硬科普图书的方式,根据孩子的兴趣逐步拓展;利用动画、有声读物、玩具以及参观博物馆、手工折叠书、户外活动等形式,作相应的补充。这么实施下来,效果还真的不错。家有快四岁的男娃,目前对事物好奇心,也能用浅显的语言阐述生活中的原理,还能对事物有一定思考,老母亲觉得很惊喜。
细数那些好用的通识教育书单
说了那么多,可能爸爸妈妈会更感兴趣哪些书适合给学龄前儿童做通识教育。我来说说我们家的私藏书单:
1.纲领类
我家娃的通识教育主线是围绕着《小小牛顿幼儿馆》展开的。考虑到这套《小小牛顿幼儿馆》偏重科普和日常生活,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足。所以主线类的书籍又补充了一套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书,叫做《中国汉声童话》。
《小小牛顿幼儿馆》
《小小牛顿幼儿馆》其实我已经在很多文章中都推荐过了。这套书籍原产于我国台湾地区,目前大陆引进了60册,但多集的全套台版音频网上还是能够找到的。
我购买的是其他妈妈转手的二手旧书。但因为转让的妈妈没有怎么带娃读这本书,所以成色很新,大多数书都还没有拆封。
这套书之所以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的“自鸡”主线,是因为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从动物、植物、交通标识、天气、生活常识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介绍。
比起一般以科普作为主的书籍,它更贴近学龄前幼儿的生活,所讲述的方式相对来说更生动活泼,主要是以故事引入的方式。
整套书有一个预设前提,创设了虚拟的人物,阿宝哥、小问和奇奇。阿宝哥是外星人,有魔法,头上有一个万能棒,能够化身飞船带着孩子们上天入地了解各类知识。小问恰到好处的提问和奇奇脑洞大开的回答,总是能够引出更多的科普知识。我儿子读了这套书,一直说希望自己的头上有一个万能魔法棒。
这套书科普知识讲述得非常深入。比如讲述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恐龙的时候,就用了两本书,其中一本以猜谜语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不同的恐龙有不同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其中还渗透了一些逻辑思考,比如按照条件用排除法猜测谜语中提及的到底是哪种恐龙。
又比如,在《上厕所》那一册中,不仅详细的介绍了我们的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而且还介绍了各种动物不同的食物类型和大便形状,此外还介绍了洗手间的变迁。整册书信息量满满,注意了不同知识之间的贯通,还鼓励孩子们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除了科普知识,这套书对于生活常识的引入也是非常全面的。比如《坐火车》那一册给孩子们详细的介绍了火车的不同的功用、如何乘坐火车。《带外婆上街》则讲述了不同的标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除了作为通识教育的主线书籍,这套书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在于这套书是分正反两面可以“两吃”的。
半本书主要是以科普知识为主,另外半本书则是以思维游戏为主。孩子们读完了故事,不仅可以做各种的有趣的科学实验,还能做思维游戏巩固学龄前数学知识。更难得的是,这套书还专门准备了家长手册,引导家长如何带孩子阅读这套书。
《中国汉声童话故事》
和《小小牛顿幼儿馆》一样,这套《中国汉声童话故事》原产地也是我国的台湾地区。不过,这套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打的书籍。
整套书分为12册,以农历的方式结合季节特点向孩子们讲述了非常多的传统故事,每一天都对应一个小故事。故事的类型非常丰富,有传统典籍中的故事,有伟人故事,还有一些神话传说等。每一册书都厚得不像话。
故事非常“应景”。比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套书对应的8月那一本就讲述了很多中秋节故事,我们熟悉的吴刚砍桂树、玉兔的故事等,这一册书都有提到。除此之外,还结合伟人的生日讲述了风尘三侠、孔子等故事。
整套书的画风也比较“中国”,有水墨山水画、有版画,也有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这在目前的儿童读物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通识教育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和他人搭设共同的文化共同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了解西方的文化。
但是,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摆在那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也使得他们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要求有国际化的眼光比较困难的,何况现在父母们也大多有一搭没一搭的在给孩子读英语分级阅读,也算是一个补充吧。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优先吧。
所以,《中国汉声童话故事》可以作为《小小牛顿幼儿馆》的一个比较好的文化主线的补充。
2.故事类
关于在儿童通识教育中,是不是选择用故事的方式科普也有一定的争议。反对者认为故事会淡化科普本身的力量,降低孩子的好奇心。
我个人认为,孩子年幼的时候没有必要一定要上那些硬科普,适当的故事引入沿着主线进行拓展还是有必要的。
因此,好奇心和趣味性也是在挑选图书过程中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