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龙虾

40人对话40年叶聪深潜英雄的海洋梦

发布时间:2024/1/28 13:23:17   
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44523.com/bk/20210928/5701.html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十年攻关,今朝梦圆。“报告指挥部,‘蛟龙号’于北京时间年6月24日9时7分,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米深度。”这是一段奇妙万千的旅程——驶向深蓝,探索未知。“如果四目相对的话,还是觉得有一点点恐怖的。”中国文明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访谈节目《40人对话40年》本期对话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叶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叶聪接受《40人对话40年》栏目专访。中国文明网段琳玉摄记者:叶所长您好,您被国资委推选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人选之一,首先要向您说一声“恭喜”。叶聪:您好,谢谢。我们做的工作有这样大的影响,获得这么大的认可,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在《40人对话40年》访谈现场。中国文明网段琳玉摄叶聪所获荣誉证书。资料图片由叶聪提供记者:您年出生,应该说,您的成长过程和改革开放是同步的。叶聪:对。我伴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学习、工作,可以说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蛟龙号”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张闪亮的名片,大家认识叶聪可能也是从“蛟龙号”开始的。叶聪:对。我大学毕业一参加工作,就参与了“蛟龙号”的研制。从年到现在,17年,我参与了4个潜水器的研制,“蛟龙号”是第一个,还有“深海勇士号”“寰岛蛟龙号”,以及现在我们在做的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国外,有的科学家也许一辈子只能参与两台、三台这种潜水器的研发工作,所以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够参与这些潜水器的研制及驾驶。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资料图片由叶聪提供潜龙三号潜水器。资料图片由叶聪提供记者: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蛟龙号”它到底牛在哪儿吗?图为叶聪手拿“蛟龙号”小模型拍照。中国文明网段琳玉摄叶聪:我这里有一个小的“蛟龙号”(模型)。第一,它的形状,有人说侧面像一条鲸鱼,它能够在没有推力器和螺旋桨帮助的情况下,以每分钟30到40米的速度运动,就像我们坐电梯一样,从水面一直下到水下米。目前,全世界这种作业型的载人潜水器,我们是潜得最深的。第二,它是一个操控性非常好的潜水器。在它后面有一个X型的翼,有四个推力器,可以完成爬坡、回转或者螺旋形上升这样一些运动。因为我们在海底(工作),海底不是平的,它也有海山、海沟,甚至在热液区还有那种像黑烟囱、树林的环境。第三,它具备强大的探测、通信、定位功能。在这个潜水器上面有很多点,这些点都是它的换能器,也可以理解为“天线”。这些“天线”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声能,然后通过它来实现通讯和探测。现在我们几乎可以像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一样传递语音文字和一些指令,还可以把图片从几千米海底传到水面上去,这种通讯技术能力在世界上是领先的。第四,它是一个作业型潜水器。它的前部有两个机械手,这两个机械手比我们人的胳膊强壮,伸展开接近两米长,每个关节也可以活动。使用机械手,一次性可以在水下带回来多公斤的样品,所以它是一个作业能力非常强的潜水器。这四点在同类型的潜水器里面都是比较突出的。曾经有一个科学家跟“蛟龙号”一起出海一个航次,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拿到的样品超过他之前做生物研究二三十年拿到样品量的总和。这说明,“蛟龙号”给了科学家更多的采样机会。记者展示来自深海的矿石标本。中国文明网段琳玉摄记者:对于“蛟龙号”您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您不仅是“蛟龙号”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同时还是试航员,也是首席潜航员。这三个身份,您觉得哪个对您来说最有挑战性?叶聪:试航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因为在参加“蛟龙号”项目的前5年,我都是在做潜水器的总布置工作,这是一个设计工作,都是画图、写报告,然后在纸面上“演练”。而试航员的工作,就像我们造一辆汽车,它是一个新的车型,然后我们要把它的各项性能都测试出来,它能跑多快?它拐弯需要多久?多大的距离?试航是试验性的,挑战比较多一些。记者: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相对来说试航员危险系数更大?叶聪:试航员面临突发状况或者新的、第一次出现的状况可能会多一些。比如,我们下潜到米的时候,有大量的沉积物覆盖到了潜水器首部,于是我们用推力器先把这个潜水器“打”上来,让它离开海底,离开这些沉积物,然后花一点时间在原地旋转,通过水流把这些附着在潜水器采样篮上的沉积物冲掉。记者:这一系列动作有预案吗?叶聪:有预案,但是你在实际操作时会觉得你操作反应比预案要详细很多。记者:我们在网上征集了一些网友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在海下米被水草缠住了怎么办?叶聪:因为是深海,深海没有光合作用,太阳光照射不到,所以像水草这种植物在深海是没有的,但是海底的缠绕也确实有可能发生。海底可能有缆绳,还可能有一些人类的垃圾。我们如果遇到了这种缠绕,一般采取的办法是,第一,断臂,就是直接从机械手臂的根部用切割刀把它直接切掉。断臂是为了摆脱这样的缠绕,可以把机械臂抛掉。第二,也可以用另外一个“手”把这个断臂再捡回来,然后带到水面上来维修,再把它重新装上去。整个潜水器的安全设计是非常周到的。记者:我们听说,潜水器内一般会有三位潜航员,为什么潜水器内部一定要有三位潜航员呢?叶聪:这个人数由很多因素决定。第一,潜水器是给科学家和工程师用的,他们要学会驾驶这个潜水器需要很长时间,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想下潜的科学家都把变成潜航员。所以,这样就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能操作潜水器的人,一个可以实现科学实验目标的人。正常下潜一般是12小时的周期。在12小时的时间内可以满足两位科学家,甚至是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科学家的作业任务。记者:三个人在一个舱体内会觉得拥挤吗? 叶聪:“蛟龙号”内有一个内径2.1米的球(舱),舱内只有一个人可以站起来,还要在另外两个人配合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长时间蜷坐着会觉得关节不舒服,另外两人可以稍微往舱壁靠一下,这样第三个人可以站起来,松一松筋骨。虽然舱体很小,但是里面什么都有,包括作业的、生命支持的和环境调节的设备。我们12小时内的饮水、进食,包括排泄处理,都可以在这个舱里完成。叶聪的工作照。资料图片由叶聪提供记者:下潜到米以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叶聪:很荒芜,那里就像一个河滩或者一个沙漠,光秃秃的一大片,你走到哪儿都看不到任何东西。第二次下潜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带了一些鱼虾,把它们作为一个诱饵带到深海区。等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端足类生物,它像一个大虾,但有很多脚,还引来了一条身体几乎透明的鱼。我们和它四目相对的时候,觉得还是有一点点恐怖的。这个生物的眼睛对光线是没有感觉的,所以它看不到我们,但是我们在米的海底,看着这么一个小东西,对我们一点都不惧怕,反而是我们觉得,在这个漆黑寒冷的深海有这么一个小动物向我们靠近时,觉得有一点紧张。深海生物。资料图片由叶聪提供记者:在不断下潜的过程中有没有那么一个时刻让你觉得手足无措?叶聪:我们没有手足无措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讲,如果真的遇上危险,最后一招就是上浮,因为这个潜水器里面有人,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我脑海里面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我有办法上浮到水面上去。记者:年,您所在的海试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载人深潜英雄”的称号。叶聪:英雄集体这四个字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高的肯定。我们这个团队里面有从事船舶、潜水器研发的,有操作驾驶的、有指挥的,还有气象预报的专业人才。英雄集体激励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做更多工作,去获得更多成果。记者:您是“蛟龙号”的首席潜航员。要想成为一名潜航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叶聪:我们对潜航员有三点要求:第一,他要有很好的专业技术背景,即使是理工科的硕士毕业生,也要进行两年左右的培训,以便了解潜水器相关的学科知识、原理和它的技术状态,还要能够操作一些工程界面。第二,是心理素质。有幽闭恐惧症肯定不能成为潜航员。三个人的团队在舱里面工作,气氛要非常融洽,因此要抑制过分激动的心情。有些科学家一下潜就很兴奋;也有紧张型的科学家,还没下潜多深呢,就不断发问:“你这个潜水器刚才怎么抖了一下?”“是什么原因?”当然,这都是极端情况。第三,是身体素质。毕竟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每次连续12小时的紧张工作,一出海基本上连续一个月,虽然对潜航员的身体素质并不像对潜艇兵、飞行员要求那么高,但也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记者:您觉得咱们中国会成长出更多“叶聪”吗?叶聪:现在已经有很多了。除了我,“蛟龙号”已经有8位有资质、可以单独驾驶潜水器的潜航员。去年交付投入使用的“深海勇士号”,也有8位可以操作驾驶潜水器的潜航员。我想,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个队伍会越来越强大,人会越来越多。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深海装备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叶聪:从最早的无人潜水器到如今的载人潜水器,从小型到大型,从只有一个、两个到如今的群组,深海装备事业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历程。“蛟龙号”应该是我国潜水器、潜水装备里面最典型的一个代表。在“蛟龙号”之前,我们的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不超过米。“蛟龙号”把下潜深度从米推到了米。在“蛟龙号”之后,越来越多的潜水器进入大众视野,像“潜龙号”“海马号”“海龙号”“海燕号”“海翼号”“海斗号”。我们现在拥有载人潜水器、有缆遥控潜水器、无缆自治潜水器、光纤控制潜水器,还有海底滑翔机。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具备了这种谱系化的潜水器研发实力。在设计、部件制造、装备实验应用等各方面,这40年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独一种两种到谱系化,我们现在甚至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把不同元素(设备)组合起来,实现深海潜入、探测开发的目的。记者:现在我国深海装备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叶聪:我可以很自豪地讲,“蛟龙号”作业深度是世界第一。我们现在研制的好多潜水器作业能力都是世界领先的,包括我们的有缆潜水器、水下滑翔机、万米级无人潜水器,都是国际领先水平。我们不仅可以把装备造出来,而且可以把它用好,然后利用得到的数据做出更好的装备,甚至把这些成果向全世界发布,去推动整个世界海洋科学的进步。记者:您现在主要研究哪个领域?叶聪:我的工作目前是研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可下潜深度比“蛟龙号”还要深一些,可以达到多米,可到达被人们称之为“地球的负极”的地方,也就是海洋最深的地方。记者:您的海洋梦是什么?叶聪:短期目标希望实现地球最深的下潜,让更多人去了解海洋。记者:其实和您一样怀揣着海洋梦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有一位网友,来自山西读小学三年级的闫颖茹小朋友,她用画笔画出了自己的海洋梦——蛟龙2号。图为儿童画——蛟龙2号记者:您评价一下。叶聪:它的外形还是照顾了流体方面的要求,应该说这是一个靠谱的外形。不过,目前地球上海洋的深度还没有找到有米这么深的地方,地球海洋最深处在多米,可能米要到外星球去了。看她的画我也挺高兴的,因为很多小朋友他们的想象、图画,都反映了他们对海洋的理解,另外也对我们的工作有一些触动。像这幅画对我来讲,有很多地方也可以让我们借鉴,比如它这么大的采样篮,可以多拿很多样品。记者:她的这个设想,也是有可能在之后的实体载人深潜设备上实现,是吗?叶聪:很多海洋方面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包括电影,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设计也需要开放,方法也需要改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相信,将来一代一代人,他们对科技的认识、运用和换代升级的能力,会比我们更强。记者:“蛟龙号”承载了很多深潜人的梦想,同时也承载了广大科研工作者“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夙愿。在这里,我们也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叶聪,送给所有的深潜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0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