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龙虾

人文启迪海南珊瑚美

发布时间:2022/6/24 14:45:33   

海南珊瑚是用产于热带海洋的海中奇葩、人称“海石花”的海底奇特生物珊瑚制成,是海南的宝贵资源,是美丽海南的重要象征。

一、海南拥有丰富的珊瑚资源

珊瑚虫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中的一种腔肠动物,身长几毫米,生长海水温度环境一般在18°以上,主要分布在地球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等海域。南海和南海诸岛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适合珊瑚虫生长。清末时,水师提督李准乘坐舰船巡视西沙群岛时看到:“其处水清,日光之下,可见海底,多红、白珊瑚,大如松柏之树。有一种白色带鱼,长约丈余,穿插围绕于珊瑚树内,旋转不已。”现代调查研究也证实,南海诸岛中的多个岛礁除西沙群岛的高尖石是一个由火山熔岩构成的岛屿外,其余均是由珊瑚构成,珊瑚资源十分丰富。

珊瑚构成除珊瑚虫外,还有各种造礁生物,如各种大型贝类、蛛螺、珍珠贝、钟螺、宝贝等。珊瑚虫体本身为鱼类的食料,所以珊瑚礁区均为鱼类集中地区,而且礁区的原生动物,动物残体也是不少贝类的食料和藻类生长的肥料,所以礁盘上有多种藻类生长,如马尾藻、沙菜、网球藻、喇叭藻、蛎菜等。这些藻类又可成为其它生物的食料,珊瑚礁区形成独特的生态体系,是一个繁荣的生物群落,具有旺盛的生产力,其净生产力比河口区还要大,一般可达克/平方米·年。许多海产品如海参、石斑鱼、龙虾、江现、鲍鱼等都产自珊瑚礁区,还有不少珍贵贝类、热带观赏鱼也都出自珊瑚礁区。珊瑚礁还是海洋中物种最多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还是麒麟菜、海参、龙虾、蝴蝶鱼、鹦嘴鱼和雀鲷类鱼的栖居地,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地。

珊瑚海岸是其主要海岸类型,沿海珊瑚礁海岸断续分布,以南部及西部、东部沿海发育较好,以裙礁分布最广。根据《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南卷》介绍,海南省珊瑚礁种类繁多,共计种和5个亚种,其中有1个新种,分别属于11科、34属和2亚属。主要种类有滨珊瑚、蜂巢珊瑚、角状蜂巢珊瑚、扁脑珊瑚等巨大珊瑚礁块体,还有成片生长的鹿角状珊瑚、牡丹珊瑚、陀螺珊瑚、杯形珊瑚等。珊瑚礁广泛分布于海南岛沿海地区,面积达.04平方公里,其中在文昌、琼海、万宁、三亚、儋州和临高都可以见到发育成熟的珊瑚礁。其中三亚的蜈支洲、万宁的大洲等沿岸岛屿则可以见到媲美东南亚的珊瑚礁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全省现有珊瑚礁面积占全国珊瑚礁总面积的98%以上,以西沙、中沙和南沙海域中分布最多。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完好,拥有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初级生产力,活珊瑚覆盖度极高,平均可达70-90%。海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全国分布最广、品种最全、发育最好的珊瑚礁。

在所有的海洋生态系统中,珊瑚礁无疑是最为吸引人的。全球的珊瑚礁只占了不到海洋面积的2.5%,却养育了近30%的海洋生物,称其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也不为过。小小的珊瑚虫在成长中不断吸收海洋中的钙离子,合成石灰岩质的骨骼。骨骼慢慢堆积,被生物黏合沉积,形成巨大的珊瑚礁体。珊瑚礁是一个地质学概念,主要以珊瑚骨骼残体组成了礁岩结构。珊瑚是珊瑚礁的主要建造者,而在珊瑚礁体上发展出来的生态系统则称之为珊瑚礁生态系统。

关于珊瑚的种类。造礁珊瑚:珊瑚礁的建造者为珊瑚虫,珊瑚虫属刺胞动物门,种类繁多,目前已查明有种造礁珊瑚,分别属于16科、57属。(数据来源:《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除了造礁石珊瑚外,珊瑚家族还包括了软珊瑚、深水石珊瑚等其他家族亲戚。软珊瑚:身体很柔软的珊瑚,没有坚硬的骨骼,只有细小的骨针分散在组织里面,它们的群体由肥厚的组织构成,柔软而有弹性,渔民称它们为“海猪肉”。石珊瑚:是一类海生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坚硬程度如石头一般,因为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坚硬群体骨骼的能力,是构成珊瑚礁体最主要的部分。

二、古籍中的海南珊瑚

在浩瀚的历史古籍中,关于海南珊瑚的记载非常多。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一是作为消费品的海南珊瑚。

我国古代最早称珊瑚为“烽火树”“烽火柏”“火树”等,珊瑚是后来出现的名词,并逐渐延伸出“苏胡”“绛树”等各种名称。

我国古代开发利用南海及南海诸岛珊瑚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汉初年,地处南海沿岸的南越王赵佗就向汉文帝(前—前)献“烽火树”。南越王所辖的岭南地区濒临南海,这条史料说明在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之前约半个世纪的南越时,我国渔民已在南海开采珊瑚。因珊瑚枝桠和色彩类似中国古代边境通报敌情的烽火,故被称“烽火树”或“烽火柏”,这是我国对珊瑚最早的称谓。从“烽火树”名称来看应属于红珊瑚,这也是目前我国古代渔民最早在南海采捞珊瑚的史料记载。

(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赞美汉长安宫“珊瑚碧树,周阿而生。”“珊瑚之树,上栖碧鸡。”《汉武故事》中也曰:“武帝起神堂,前庭植玉树,葺珊瑚为枝。”在西汉时期,珊瑚作为贡品十分珍贵,只有皇家拥有,同时也成为汉朝国威远播的象征,被文人墨客赋诗歌颂。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郁林郡献瑞珊瑚。”郁林郡在秦朝时为桂林郡(今广西桂平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改为郁林郡。桂林郡(郁林郡)便成为华南沿海郡县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通咽喉,故而商贸发达,汇聚了从南海运输来的各类南海海洋物产,因此郁林郡所献珊瑚应出自南海。郁林郡官员献“瑞珊瑚”目的是为了讨皇帝欢心,但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渔民在西汉汉武帝时已经在南海采捞珊瑚。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趾之乱后,南海向汉光武帝献珊瑚,任昉《述异记》曰:“光武时,南海献珊瑚妇人。帝命植于殿前,谓之女珊瑚。一旦柯叶甚茂,至灵帝时,树死,咸以为汉室将亡征也。”之所以称“珊瑚妇人”或“女珊瑚”,大概因其形似女人。晋代(-年)文献中已明确记载我国古代渔民在南海诸岛上采珊瑚,裴渊《广州记》记载:“珊瑚洲,在(东莞)县南五百里,昔人海中捕鱼,得珊瑚。”根据《广州记》描述的方位和距离,“珊瑚洲”应是指东沙群岛,我国渔民不仅在那里捕鱼,而且“得珊瑚”。南朝时,陶弘景所辑《名医别录》中曰:“珊瑚,生南海。”唐宋时期的文献也明确记载珊瑚来自南海,陈陶(唐代岭南人)《续古二十九首》:“南国珊瑚树,好裁天马鞭。”(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4《珊瑚》曰:“生南海。”明清时期的许多文献记载珊瑚出自南海,(明)夏完淳《送客游闽》诗:“南海风清藏瑰奇,火齐木难珊瑚枝”(赵全鹏《中国古代社会对珊瑚的消费及南海珊瑚开采》,《南海学刊》年1期)。

二是诗文中关于海南珊瑚之美的描绘。

珊瑚之美在有关诗文中有所体现。如《民国文昌县志》卷九《艺文志》的《龙潭钓竿》有“地古曲原通玳瑁,竿长直欲拂珊瑚”,《光绪临高县志》卷二十三《艺文志》的《和宾卿策卿再叠步惠赠元韵》有“似此珊瑚堪入网”。再如“海中奇迹—珊瑚耸起,红的像玛瑙的屋脊,橙的像铜铸的剑戟,黄的像金雕的酒盅,绿的像翡翠的如意,青的像剑麻丛生,蓝的像烈焰腾起,紫的像霓虹,白的像冰砌……海浪不断冲击,珊瑚不断升起,呵,赞美你——珊瑚虫虽死也不漂离,甘愿把身躯献给集体”(《名家笔下的南海》,海南出版社,年)。

三是海南珊瑚药效功用的记载。

珊瑚可以作为药品。历史上不乏记载。如(唐)陈藏器曰:“珊瑚,生石岩下,剌刻之汁流如血。以金投之为丸,名金浆;以玉投之,为玉髓,久服长生。”(五代)李珣《海药本草》曰:“珊瑚树皮如花生蕊,味甘,平,无毒。主宿血,风痫等疾。”《钱相公箧中方》曰:“治七、八岁小儿眼有肤翳,未坚,不可妄敷药。宜点珊瑚散,细研如粉,每日少少点之,三日立愈。”《本草衍义》曰:“珊瑚,治翳目,今人用为点眼箸。”《证类本草》曰:“味甘,平,无毒。主宿血,去目中翳,鼻衄。末吹鼻中。”《本草纲目》卷八《珊瑚》:“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去目中翳,消宿血。为末吹鼻,止鼻衄。名目镇心,止惊痫。点眼,去飞丝。”

根据记载,常见的重要南药中,有粗糙盔形珊瑚、丛生盔形珊瑚、灰黑滨珊瑚、红珊瑚、柳珊瑚等不同名目的珊瑚可以入药(宋晓东《南药研究与开发》,海南出版社,年)。

三、新时期海南珊瑚的生态保护

历史进入新时期,海南的珊瑚保护(主要是珊瑚礁的生态保护)更加迫切也更加重要。人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加强生态保护。

一是提高认识,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有专家指出,“珊瑚礁的发育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密不可分。海南珊瑚礁退化的因素众多,气候变化、海水酸化等自然因素会使珊瑚礁处于热白化、碳酸钙溶解或侵蚀的状态。但是,海南岛的珊瑚礁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北部区域,离赤道较远,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海南岛沿岸海域往往存在夏季上升流,可缓解珊瑚热白化的状况。所以,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失衡、水质污染与生境破坏才是导致海南岛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投身到人工修复珊瑚礁的工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过度捕捞来促进草食性生物资源恢复以控制大型藻类数量,改善珊瑚的生存环境,促进珊瑚礁的自然恢复。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进行修复,如开展珊瑚移植、移除珊瑚礁里的大型藻类和加固基底等措施。显而易见,前者的成本更低且适用范围更广。当然,在人工修复前应先对珊瑚礁进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修复手段和保护措施。

在三亚蜈支洲岛北部区域,受台风和破坏性渔业活动的影响,原本美丽的“海底花园”变得支离破碎。针对这种情况,有关方面先要对珊瑚礁的基底进行处理。基底犹如建造房屋时的地基,地基不牢固,珊瑚自然无法在这里建造新的家园。截至年底,蜈支洲岛周边海域共投放各类人工鱼礁个、船礁21艘,累计投放4万余空立方米。投放火山岩2年后,珊瑚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对照区域,同时吸引了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海胆、海星与海参)和珊瑚礁鱼类的聚集。由此可见,珊瑚基底稳固技术对于修复破碎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显著作用,促进了三亚蜈支洲岛附近海域珊瑚礁生态资源的逐步恢复(尹洪洋《珍爱海南美丽的珊瑚礁》,《大自然》年4期)。

二是成立珊瑚保护联盟,强化合作、聚力保护。“中国珊瑚保护联盟”于年12月9日在海南陵水成立。该联盟是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和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共同发起。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官员现场发布了《中国珊瑚保护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力争到年,重点区域珊瑚群落衰退的趋势基本得到有效遏制,新建或升级3个以上珊瑚相关的保护区,80%的珊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到年,中国珊瑚得到切实保护,90%以上的珊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和珊瑚群落健康状况小幅回升,在国际珊瑚礁保护决策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在海南陵水成立》《中国海洋报》年12月11日2版)。

三是做好规划工作。《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年)》为新时期海南珊瑚的生态保护发展带来了福音。《规划》指出: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按照“一区一策”“一岛一策”要求,制定差别化管理办法与监督措施,分区分类提出海洋生态红线区的保护目标与管理要求,强化对岸线资源的保护,加强海洋类型各类保护地建设和规范管理。推进重点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实现集中成片的面上整体保护,结合现状海湾和流域水系分布,打造多条生态廊道,串联陆海生态屏障,全面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恢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构建以海岸带、海岛和自然保护地为支撑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加大海洋生态修复整治力度。实施海洋生物养护工程,严格执行近海海域禁渔、伏季休渔制度,加强南海海域重要海洋生物繁殖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和修复。实施河口、海湾、海岛、海岸带、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保护修复东寨港、清澜港、铁炉港、新英湾等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文昌、琼海、陵水、三亚等区域珊瑚礁、海草床和沿海自然岸线等,实施重要流域入海河口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持续稳妥处理全省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海洋生物养护工程。选取拥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高生产力、生态经济价值巨大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儋州、文昌、临高等渔业产量较高的市(县)实施海洋生物养护工程。

从以上规划内容可以看出,珊瑚礁的生态系统恢复已经纳入未来若干年海南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这将有力地推动海南珊瑚的保护工作。

作者:陈智勇

图片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蜈支洲岛

编辑:李雨聪

审核:张建

监制:全德权、张慧莹

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5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