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龙虾

灭绝多年的古代动物,为何却又复活难道

发布时间:2023/11/22 13:03:45   

近年来,动物学家发现,自然界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动物,与人类熟知的动物们差别很大,像是灭绝多年又“复活”的古代动物,似乎跟玛雅文明中提到的动物差不多。

这一情况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这些动物的出现绝非偶然。

根据生物进化的规则,已经淘汰掉的生物无法适应现在的生存环境,消失了就不会再回来了,除非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改变。

玛雅预言中的“死而复生”

但在古老的玛雅预言中,却有关于灭绝的动物复活的观点。人们不禁把再次出现的古代动物与玛雅预言联系起来。

(玛雅文明遗址)

据悉,科学家发现了好几种“死而复生”的物种,比如新西兰大耳蝠,年之后,这种动物就消失在人类的视野中了。

昆士兰大学的科研小组近期再次捕获了它们的身影。

(新西兰大耳蝠)

还有新几内亚歌唱犬,是在印尼巴布亚高地发现的,而这种动物在50年前就在野外灭绝了,只有来只幸存者被人类保护在动物园中。

类似的还有侏儒眼镜猴、树龙虾、哥布林鲨鱼和夜鹦鹉等珍稀动物。

(树龙虾)

这些发现让人惊讶不已,因为地球的生物链有它自己准则,链条中的每个环节缺一不可,也不能随便增加,否则会对人类造成影响。陆续的生物复活,无不在说明,玛雅预言成功实现。

强大的玛雅文明

但确实是这样吗?联系到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没有实现,人们还是有些怀疑玛雅预言的准确性。

神秘的玛雅文明形成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的时期,历法、文字、建筑以及艺术的发展均达到达到鼎盛。全盛时期的玛雅地区有数百座城邦,虽然各过各的,但它们都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子。

我国跟玛雅文明同期的,是商朝到战国,随后,秦始皇东出成功,统一了六国,顺道还统一了文字、车轨、度量衡等文明。

但玛雅文明很不幸,各城邦没有建立大统一,奇琴伊察和乌斯马尔等强大的城邦崛起后,玛雅文明便慢慢衰落。到了16世纪,继承了玛雅文明的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帝国打败,玛雅文明就失去了踪迹。

玛雅文明兴盛时,在天文历法以及数学方面都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留下了不少预言,涵盖科技、战争、自然等方面。有人认为,年的预言没有实现,可能是人类的解读错误,而并非玛雅预言失误。玛雅人所谓的世界末日,可能是生物界的一次洗牌,那么动物的死而复生事件也就解释的通了。

物种复活

科学界将这种生物现象称为拉撒路效应,是以圣经中人物的名字命名的。圣经中记载,这个叫拉撒路的人本来已经死去,却被耶稣从坟墓中唤醒,获得了重生。

科学界以这个效应来指代,某个生物体在化石记录中消失了很久,突然重现,就像它死而复生了一样。

不过,拉撒路效应在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中并不多见。

人类发现死而复生经历时间最长的要属5年在老挝发现的一种啮齿类动物。这种动物的外表有着老鼠一样的长须,又有着松鼠一样的大尾巴,科学家刚发现它的时候以为是个全新的物种,给它取名为老挝岩鼠。

可深入研究后发现,老挝岩鼠其实是一种已经灭绝了万年的动物,这比发现自然的新生物种还让人兴奋。

于是有人大胆猜测,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会不会消失的恐龙和猛犸象都会陆续重现地球?

这个猜测大概率不发生,而且,人类所谓的生物灭绝也并非绝对。

根据进化论,生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炼自己的基因,让身体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

古生物学家认为,地球上的鸟类都有共同的祖先恐龙,企鹅虽然不会飞,但它和鸟类是近亲。这样一来,恐龙就不算真的灭绝,它们的基因流传了下来,只是发生了变化。

一种生命的结束也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但我们不能说这两种生命之间完全无关。

动物很聪明,它们虽然没有人类这么高端的文明,可也有属于它们的生存本领。当身边的条件不适合生活的时候,动物们就会搬迁,寻找新家。人类的足迹貌似已经踏遍了地球的角落,但依然有很多环境复杂的地方没有深入踏足。

动物们的灵敏性很高,感觉到威胁时会躲的非常隐蔽,或者变化身体的外表,形成保护拟态状,若是本来就不认识这种动物,人们即使从它们身边过,也不一定能看出那是一只动物。

再加上有些动物经历多年的淘汰,留下来的数量屈指可数,人类很难看到它们,或者看到了,也误认为是某种见过的动物。

因此,我们认为的生物灭绝可能是“假灭绝”,只是我们暂时没有发现而已。

大自然的调节能力远高于人类的想象,人类破坏地球,大自然也在极尽全力做自我修复。

所谓灭绝了的动物,其实被大自然以它自己的方式保护了起来,待到时机成熟时,再让它们活跃起来,继续繁衍。

因此不少动物的“再生”撞上玛雅预言,可能是巧合。

当然,也不否认玛雅人的智慧,也许他们预料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必定会破坏地球环境,而地球在多年后,会自我修复回原来的样子。这些预言,也是在警醒世人,保护地球很重要,否则人类一定会为自己的愚蠢行为付出严重的代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4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