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龙虾

自然书说天灾频发,人类瑟瑟发抖,你猜地

发布时间:2022/5/31 18:56:48   

有一个短片,把人类与动物对换了位置:

动画短片《转折点》

如果你是片中,那个躲在小小冰川上的相互拥抱的一家人,你会怎样?

如果你是片中,那个在树林里无忧无虑,却一下子流离失所的人,你会怎样?

如果你是在肮脏的河滩上,误食了塑料袋的人,你会怎样?

……

你可还记得,曾刷屏的澳大利亚山火?

根据NASA近日公布的卫星数据制作的澳大利亚山火3D可视化地图,你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就像一片被放在火上烤的烙铁。

NAS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山火的烟雾已抵达平流层,使北美的天空变得朦胧。

近万公顷林地被烧毁,

多座住宅被夷为平地,

约5亿只动物葬身火海,

数千人被迫逃离家园……

这些现场照片,甚至会让你怀疑这是末日片的特效画面。

山火之旺,有摧枯拉朽之势。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烈火,连天空都被染成血红色,宛如炼狱一般。

火势压城,人类自顾不暇,却还能逃离。

可那些赖森林为生的小动物们又能逃到哪里去?

这些照片在网上随处可见,它们痛苦的身影被永远定格了。

而劫后余生的动物们也再不是曾经无忧无虑的样子,眼神中充满悲伤与迷茫。

而你以为山火得到控制了,这一切就结束了吗?并没有。火山后遗症已经出现。

饮用水浑浊发黑

强降雨缓解火情,但因为林木植被被烧毁,多地发生泥石流与山体滑坡。

科学统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山火爆发至今,超过4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地球大气,超过全球个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国家的年排放量之和。

同时,有生物学家发出警告:蝗灾将会发生。大火烧毁了蝗虫的栖息地,但雨水却让它们复活,没有了赖以为生的森林,它们只能向人类农作物进攻。

地球生病了吗?

是的。

//人类战胜了自然,然后呢?//

就在年的第二天,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宣布:

长江白鲟已灭绝。

研究人员称,其实早在~年时,长江白鲟便已经灭绝。

长江白鲟是距今1.5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鱼类。

最后一次出现在人类眼前,是在年的1月23日。

这只白鲟被科研人员救活后放生长江,却因追踪它的快艇触礁发生故障,信号丢失,自此不知所踪。

到现在,我们终于失去它了,世间再无长江白鲟。

而这次灭绝的背后,依旧有人类的手笔。

成年后的白鲟,位列长江食物链的顶端,是当之无愧的长江鱼王,直到葛洲坝的建成,长江的生物链被破坏。

白鲟是洄游鱼类,会在每年清明节左右逆长江而上,至别处产卵。可横亘长江的水坝拦住它们,试图通行的它们,一头撞进人类的渔网。

贪婪的捕捞加之工业造成的水质污染,最终导致了白鲟的灭绝。

几乎在白鲟宣布灭绝的同一天,农业农村部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

人类战胜自然了吗?是的,我们甚至能左右食物链。

自然战胜人类了吗?是的,我们无法暂停任何灾难。

可人类与自然,为什么被放在了敌我的位置上呢?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只能选择双赢,或者两败俱伤。

就像董卿说的那样:

“如果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这次席卷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据说来源于野味,这个说是“蝙蝠”,那个说是“穿山甲”,可要是我们没有打破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也就不会遭到病毒的反噬。

说到底,还是人类自作孽。

那么,我们与自然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很多人都听说过“蝴蝶效应”: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地球的另一边就会有一场风暴。在大自然的循环系统完美地印证了这个理论。

在大自然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万物环环相扣,尽管人类自诩食物链顶端,却也在这场轮回之中。唯有了解自然,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与自然和平共处。

德国当红自然类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在他的著作《大自然的社交网络》中讲过这么一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直观了解大自然里的一切是如何复杂地相互关联的,以及如果关系失衡,又会造成怎么样的结果。

19世纪,住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近郊的农民由于担心牲畜的安全,开始大规模消灭狼群。

可没过多久,人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没有食肉动物的侵袭,食草动物的数量急剧增长,公园的草地被啃食得光秃秃的。河岸边那些鲜嫩多汁的青草消失了,所有的新树苗也都如此。

鸟类与河狸没有食物可吃,从而数量锐减。

最可悲的是,因为没有植被保护土地,河岸变得贫瘠,黄石国家公园大水频发,致使土地变得松动——土壤迅速被侵蚀。

这导致河床开始变得绵延弯曲,蛇形环绕于田野间。

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年,人们猎捕加拿大的狼群放养到黄石公园,这才重新恢复生态平衡。

没过几年,黄石公园里的河岸重新变得坚固,但那些截断原野的河流所形成的弯弯曲曲的曲线,却再难变回原样了。

是不是很惊讶?食肉动物竟然可以让河流改道,进而重新形成河岸。

世人怜羊,问谁饲狼?万事过犹不及,不论是出于善心,还是贪婪。

就如《孟子》所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把密网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林,木材就会用不完。

平衡,是大自然循环的终极秘密所在。

不守规则的人们,终将付出血泪的代价。

很少有人了解海洋、河流与陆地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吧?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事实:

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是由树木与鱼类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

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分布着种类繁多的鲑鱼,其中体形最大的是帝王鲑。它们过了幼鱼期后进入海洋,在海洋的培养和磨炼中,获得强健的肌肉与大量脂肪。之后它们开始洄游,只为在那里产下下一代,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BBC纪录片截图

对于森林和居住在此的居民来说,鱼儿的迁徙意味着丰收季节的到来。分布在北美太平洋沿岸的灰熊与黑熊会沿着河岸饥饿地排成一排,捕捉逆流而上的鲑鱼,以此获得过冬的冬膘。

BBC纪录片截图

鲑鱼的残骸会被遗留下来,直接滋养大地。

更多的氮元素会通过动物的粪便排出,并随着粪便的进一步分解而被释放出来。与此同时,一定数量的氮元素会顺着河流进入森林。

斯科特·根得与托马斯·奎因两位学者曾在一份名为《科学谱》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文中阐述道:“通过细分子研究表明,海岸附近的植物中有近70%的氮元素来源于大海,或者说来源于鲑鱼。”

他们的观点被树木的增长情况进一步证实了,即在这片沿海区域,北美云杉的增长速度是那些缺乏鱼类作为养料区域的三倍。

而某些树中超过80%的氮元素会重新回归鱼类。

由此可见,大自然的循环是多么的复杂而严谨。

那么试想一下,如果鲑鱼没能来到大海,那么熊类就会挨饿以至于熬不过冬天,树木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也就无法滋养林地与鱼类,更别提为气候改善做贡献了。

可以说,只要人类干涉其中任何一环,就会改变整个循环链,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人们越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就越能理解推行全面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

现在环保的最大议题就是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宏大,除了气候,我们很难直接感受到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这件小事上面窥见全球变暖的危害——海鲜。

随着气候变暖,碳排放量的增多,约有四分之一的碳溶解在海洋中,降低了海水的ph值,海洋生态系统因此遭受重创。

海洋研究专家罗伯特·伊格尔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布的一项研究中,探索了酸化对海洋生物影响的复杂方式:龙虾和蟹等海洋生物对海洋酸化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但生蚝、牡蛎等贝壳类软体动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未来,它们会渐渐消失在我们的餐桌上。

从长江白鲟的灭绝到常见水产的消失,中间说不定就几年的时间。

我们真的没有时间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感同身受才是最好的保护//

了解了大自然循环的秘密,你就会明白我们都是那只引起风暴的蝴蝶,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改变未来的世界。

在《大自然的社交网络》一书的前言中,彼得·渥雷本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大自然中,不仅每一个齿轮与其他的齿轮相互啮合,所有的一切都与其他要素相互交织成一张大网。这张大网伸出无比复杂的分支,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领略其全貌。而这正是自然的神奇之处,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保留那份对未知植物与动物的惊叹。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哪怕人类微小的干涉也会带来极大的后果,所以不到必要关头,我们最好不要干涉大自然。”

就如前文中我们提到狼群能够使河岸重新形成,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在以人类难以觉察的方式彼此影响,它们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自然,我们要站在其他物种的角度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行为不再过界,以至于关系失衡。

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借地球之口,表达了“大自然不需要人类,是人类需要大自然”的观点。

《大自然在说话》片段

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且将继续存在着,而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毁灭的只会是我们自己,地球将继续进化,终会拥有另一片自然。

所以,请时刻铭记着:地球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不是在拯救地球,而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在澳大利亚山火爆发之前,我们深深挂念着亚马逊大火;在长江白鲟灭绝之前,我们已经在部署禁渔计划。

冰冻三尺飞一日之寒,那么春暖花开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可我们坚持保护大自然,不是因为还有希望,而是因为坚持才有希望。

守护大自然,从了解开始!

本文部分观点结合彼得·渥雷本《大自然的社交网络》,开头视频是黑色环保动画短片《转折点》,转载自微博,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以上版权信息。

#自然书说#是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自然好书奖携手自然之友·“自然说”读书会共同运营的自然书籍推荐栏目,旨在发现和推广自然好书,传递和共享自然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走进自然。我们期待更多小伙伴加入到荐书与撰稿的队伍中,欢迎投稿。(若原创内容被选用,我们将和您沟通发布事宜。)

投稿邮箱:naturebookaward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3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